跳转至

农业灌溉主体

In progress

该部分文档仍在积极开发中。

主体生成

由于本研究近考虑黄河流域的灌溉农业(使用地表水配额的主要作物生产方式),主体仅在存在灌溉的范围内生成,依赖于 水资源管理主体 方法。

初步博弈意愿

API Reference

农民超过水资源配额的意愿,但意愿并不代表最终决策。

只有两个可能的取值: - D: 如果作物有需要,且经济实惠,则可能会违反最严格水资源配额。 - C: 遵循最严格水资源配额。作物的额外需要会用地下水进行灌溉。

当年份大于等于设置的强制年份时,农民会强制遵守规则。 这一设定对应着一种政策,即在某一年份之后,农民必须遵守水资源配额。 黄河历史上,强制的水资源分配政策在 1999 年开始正式实施。

灌溉用水决策

灌溉水平衡

对某个位于 \(x, y\) 的农民主体 \(v\) 而言,其决策核心是通过取地表水 \(W_{s, v}\) 或地下水 \(W_{g, v}\) 来进行灌溉,使得灌溉水 \(W_{irr, v}\) 在计算运输和田间施用时损失(用灌溉用水效率系数 \(\eta_v\) 表示)后,满足此处作物的净需水 \(D_{x, y}\), 从而保障农作物生长:

\[ D_{x, y} = W_{irr, v} * \eta_{v} = (W_{g, v} + W_{s, v}) * \eta_{v} \]

根据情景设置的不同,\(W_{irr, v}\)\(\eta_v\) 中有一个是已知的,因此在自然子系统完成对 \(D_{x, y}\) 的估算后,主体 \(v\) 便确定了应该的灌溉量 \(W_{irr}\)。接下来在满足一定边界条件的情况下,农民主体 \(v\) 需要通过社会子系统中得到的收益最大化,从而将灌溉水 \(W_{irr}\) 区分来源为地表水 \(W_{s}\)\(W_g\)

取水边界条件

除满足 \(W_{s} + W_{g} = W_{irr}\) 条件外,地表取水量 \(W_s\) 还应该满足边界条件:

  • 若主体 \(v\)初步博弈意愿为违背取水额度 \(Q_v\),则 \(W_s \in [0, W_{irr}]\)
  • 若主体 \(v\)初步博弈意愿为遵循取水额度 \(Q_v\),则 \(W_s \in [0, Q_v]\)

API Reference

决定取用水资源灌溉的下界/上界。

如果该主体意向是选择了遵守制度,那么用水上限就是水资源配额。 如果该主体选择了违背制度,那么上限就是今年所有的灌溉量。

Parameters:

Name Type Description Default
seasonal_irr float

本年度的灌溉量。

required

Returns:

Type Description
float

包括用水下界(0.0)和上界的元组。

Source code in src/api/farmer.py
523
524
525
526
527
528
529
530
531
532
533
534
535
536
537
538
539
540
541
542
543
def decide_boundaries(
    self,
    seasonal_irr: float,
) -> float:
    """决定取用水资源灌溉的下界/上界。

    如果该主体意向是选择了遵守制度,那么用水上限就是水资源配额。
    如果该主体选择了违背制度,那么上限就是今年所有的灌溉量。

    Parameters:
        seasonal_irr:
            本年度的灌溉量。

    Returns:
        包括用水下界(0.0)和上界的元组。
    """
    if self.willing == "C":
        ub = min(self.quota, seasonal_irr)
    else:
        ub = seasonal_irr
    return 0.0, ub

灌溉水量调优

确定了取水边界条件之后,主体将使用遗传算法,根据社会子系统中计算得到的收益,对其地表水 \(W_s\)\(W_g\) 取水量进行调优。

API Reference

农民开始触发一次灌溉。 1. 决定这次灌溉的上下界。 2. 利用遗传算法,根据地表/地下用水量不同带来的收益差距,估计用水的来源。 3. 针对最优的地表/地下用水组合,最后计算并记录当年的得分。

Parameters:

Name Type Description Default
seasonal_irr Optional[float]

本年度的灌溉量。

None
water_prices Optional[dict]

水资源价格,一个字典,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价格。

None
crop_prices Optional[dict]

作物价格,一个字典,包括作物的价格。

None

Returns:

Type Description
Tuple[float, float]

本次灌溉的地表水用量和地下水用量。

Source code in src/api/farmer.py
545
546
547
548
549
550
551
552
553
554
555
556
557
558
559
560
561
562
563
564
565
566
567
568
569
570
571
572
573
574
575
576
577
578
579
580
581
582
583
584
585
586
587
588
589
590
591
592
593
594
def irrigating(
    self,
    seasonal_irr: Optional[float] = None,
    water_prices: Optional[dict] = None,
    crop_prices: Optional[dict] = None,
    **kwargs,
) -> Tuple[float, float]:
    """农民开始触发一次灌溉。
    1. 决定这次灌溉的上下界。
    2. 利用遗传算法,根据地表/地下用水量不同带来的收益差距,估计用水的来源。
    3. 针对最优的地表/地下用水组合,最后计算并记录当年的得分。

    Parameters:
        seasonal_irr:
            本年度的灌溉量。
        water_prices:
            水资源价格,一个字典,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价格。
        crop_prices:
            作物价格,一个字典,包括作物的价格。

    Returns:
        本次灌溉的地表水用量和地下水用量。
    """
    if seasonal_irr is None:
        seasonal_irr = self.seasonal_irrigation
    boundaries = self.decide_boundaries(seasonal_irr)
    if boundaries[1] <= 0.0:
        self.surface_water = 0.0
        self.ground_water = 0.0
        return
    crop_yield = {self.crop: self.dry_yield}
    opt_surface, opt_ground = self.water_withdraw(
        ufunc=self.calc_payoff,
        surface_boundaries=boundaries,
        total_irrigation=seasonal_irr,
        water_prices=water_prices,
        crop_yield=crop_yield,
        **kwargs,
    )
    # 用优化过的用水量计算收益,不进行排名,存储结果
    self.calc_payoff(
        crop_yield=crop_yield,
        q_surface=opt_surface,
        q_ground=opt_ground,
        water_prices=water_prices,
        crop_prices=crop_prices,
        rank=False,
        record=True,
    )
    return opt_surface, opt_ground

策略更新

主体间会因收益 \(P\) 不同而学习更优秀的策略 \(S_i\),因此该决策博弈会随模型时间 \(1, 2, ... t\) 发生演化。

对任意个有联系的主体 \(v_1, v_2, \dots, v_i, v_i \in V\),每个人在下一时间步 \(t+1\) 的决策 \(S_{1}^{t+1}\) 将受到上一时间步 \(t\) 得分 \(P_1^t, P_2^t\) 较高者的决策 \(S_i^t\) 影响:

\[ S_{v_i}^{t+1} = f(S_{v_j}^{t}), v_i, v_j\in V, E_{v_i} \leq E_{v_j} \]

默认的更新策略 \(f\) 为直接学习最优的策略:

\[S_{v_i}^{t+1} = S_{v_j}^{t}, v_i, v_j \in V, argmax(E_{v_j}) \]

API Reference

由于主体最后的表现不同,主体之间可能存在强化学习行为。

从表现比较好的朋友处学习。

Parameters:

Name Type Description Default
metric str

评价自己或者同伴表现是否优异的关键指标。 在这个模型中,我们主要有三种潜在的指标: 1. e: 经济得分。即抛除用水成本之后灌溉得到的经济收益。 2. s: 社会得分。即所有农民在评价朋友后得到的社会满意度。 3. payoff: 综合得分。即经济得分和社会得分的乘积。

required
how str

如果有多个比自己表现优异的其他主体,如何从他们身上学习? 1. 如果how='best',仅从表现最好的主体身上学习。 2. 如果how=random,可以从任何一个比自己表现好的个体身上学习。

required

Returns:

Type Description
bool

这个主体是否进行了属性的变更。

Source code in src/api/farmer.py
490
491
492
493
494
495
496
497
498
499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514
515
516
517
518
519
520
521
def change_mind(self, metric: str, how: str) -> bool:
    """由于主体最后的表现不同,主体之间可能存在强化学习行为。

    从表现比较好的朋友处学习。

    Parameters:
        metric:
            评价自己或者同伴表现是否优异的关键指标。
            在这个模型中,我们主要有三种潜在的指标:
            1. `e`: 经济得分。即抛除用水成本之后灌溉得到的经济收益。
            2. `s`: 社会得分。即所有农民在评价朋友后得到的社会满意度。
            3. `payoff`: 综合得分。即经济得分和社会得分的乘积。
        how:
            如果有多个比自己表现优异的其他主体,如何从他们身上学习?
            1. 如果`how='best'`,仅从表现最好的主体身上学习。
            2. 如果`how=random`,可以从任何一个比自己表现好的个体身上学习。

    Returns:
        这个主体是否进行了属性的变更。
    """
    better_friends = self.friends.better(metric=metric, than=self)
    # 如果没有比自己表现更好的,则直接返回 False
    if not better_friends:
        return False
    elif how == "best":
        friend = better_friends.better(metric=metric).random.choice()
    elif how == "random":
        friend = better_friends.random.choice()
    # 存在比自己表现更好的主体,向他学习。
    self.boldness = friend.boldness
    self.vengefulness = friend.vengefulness
    return True